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藏在指甲花中的大学问

发布时间: 2016/8/3  |  阅读次数: 2755

    爱美之心,自古便有,上千年前,人们便开始染发染指甲,但人类最早的“指甲油”从何而来?举世闻名的“海娜”又是如何染出漂亮的红色头发?日前,周文瀚的《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正式出版上市,其以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其中,也为我们讲述了那些藏在指甲花中的大学问。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我小时候见过西北乡村的女孩采来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晚上将花瓣和柔枝摘下来,加上一点明矾,放到盆里捣烂,然后敷在每个指甲盖上,用大点的树叶子裹住,外面再用布紧紧缠住,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揭去布和叶子,指甲上面就变成淡红色,再染一次就成深红,很久也不褪色。不过细节不好控制,常常连累手指也染上色,像水泡过的纸张晒干后出现的黄渍一样,要拿香皂洗好几天才能消退。现在人都知道明矾对身体有害,但它的作用是在指甲上形成一层类似浆糊的胶质,这样才能把花叶里含的红棕色素固定住。

    凤仙花的花头、翅、尾、足都翘然如传说中的凤,所以才有“金凤花”“凤仙花”之类的名字,但在民间最通行的还是“指甲花”这个名字,直接点出了它的染色功用。凤仙花特别有趣的是,它的籽荚轻轻一碰就会打开,花籽喷洒出来,所以它的别称是“急性子”。凤仙花的英语别名“别碰我”同样是说这个特点。其实等它的果实完全成熟的时候,即使没人碰也会自行爆裂,好把下一代弹出去播散繁殖。

    虽然很多人说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宫娃歌》里的“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说的就是宫女捣凤仙花染指甲的事,可是细看的话这首诗根本没有提到凤仙花,更没说染的是指甲。最早提到凤仙花的晚唐诗人吴仁璧以及北宋的诗人都只是夸耀其花色、姿容,一点也没写到做染料的内容,说明中原人还没有染指甲的习俗。

    直到南宋晚期周密才在《癸辛杂识》里记载凤仙花加明矾可以染指甲,而且“回回妇女多喜此”。也就是说,是阿拉伯人把染指甲的习俗带到中国的,当时汉族人还没有学样。凤仙花的原产地是印度、缅甸和中国西南,这种花也许是在唐代才从西南、华南向北逐渐传布,到宋代凤仙花在江南很常见,因为它到处都是,而且生得粗壮,人们并不在意,有诗人还把它比喻为象征高洁的菊花的“菊婢”,可见地位不高。

    有意思的是我在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见过另一种国际闻名的指甲花——印度人叫做“莫海蒂”(mehndi),阿拉伯人称为“海娜”(henna),拉丁学名为Lawsonia inermis,而中国人叫“散沫花”,或直接像阿拉伯人那样叫“海娜”。

    海娜的枝干可以长到三四米高,比凤仙花高很多,开的花只有蚕豆大小,绿色或者玫瑰色,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它的叶子、花和果实都含有一种红橙色的染料分子——指甲花醌,而且很容易和人体皮肤上的蛋白质结合,是很好的染色材料。现在印度人还大量种植海娜,当地有专门的作坊收购农民采摘下来晒干的叶子,然后粉碎磨成极其精细的干粉末在街市上出售,用于染发、染指甲、纹身和作为皮革、羊毛的染料。一些年老的印度女士会用海娜粉配合蜂蜜、生鸡蛋之类的东西把头发染成棕红色,而有的印度教修士也喜欢在手上染出复杂的彩绘图形。
    伊朗女子在用海娜染脚

    (伊朗女子在用海娜染脚)


    海娜的原产地在北非、西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热带区域,用来入药和做染料也比凤仙花早得多,公元前16世纪埃及的医学文献“ 埃伯斯纸草文稿”(Ebers Papyrus)中已有使用海娜作为草药的记载,公元前78-前77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时期)希腊名医迪奥斯科里季斯(Dioscorindes)的著作《药物志》中称其:“叶片似洋橄榄叶,但较洋橄榄的叶稍宽,柔软纸质,深绿色。具芳香气,花白色,有像珊瑚树的果实一样的黑色果实。”那时候用“海娜”来染指甲的习俗在中东地区已经十分普遍,传说两千年前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用它染出红褐色的长指甲,罗马贵妇也许就是从埃及人那里学会染指甲和染发的。

    埃及、西亚人的这种习俗至晚在公元4世纪传到印度,当地人用它染发并用作布匹与皮革染色的染料,在中世纪这是从北非到印度广大的热带地区最流行的染料之一,波斯和阿拉伯妇女很喜欢用这种植物的叶子把手染红。在北非、中东和南亚,至今还有用海娜染发、绘制人体彩绘以及染布的习惯。这种人体彩绘在印度,至今还很流行,尤其是新娘在结婚之前往往要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设计好图案,请手绘师用海娜粉混合水在手、脚等部位绘制最精美复杂的图案,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好几个小时,非常烦琐。

    而在欧洲,海娜也曾在18世纪作为一种异国情调受到英法唯美主义艺术家的追捧,比如英国画家丹迪·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的妻子伊丽莎白·西德尔(Elizabeth Siddal)经常染着棕红色头发,这在当时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波西米亚风格。
    海娜粉染发
    (画家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被誉为拉斐尔前派画家中的“诗性的灵感”, 他的妻子西岱尔(Elizabeth Eleanor Siddal) 是他钟情的模特和爱人,有许多画都是以她为原型。此图以罗马神话中的冥后普洛塞庇娜(Proserpine)——她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后来就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形象——为标题,画家的妻子的红发是用海娜粉染色的,这在当时的时尚界、文艺界是一种新潮,带有一种东方情调。)


    晋代人嵇含写的《南方草木状》提到的“散沫花”或许就是海娜,它与“耶悉茗”(即素馨花)、茉莉花一样是胡人移植到广东的,书中还提到胡人爱把这种花摘下来放在襟袖里散发香气。而唐代人段公陆在《北户录》里提及的“指甲花,花细白,绝芳香,番人重之”很可能说的就是波斯人移植到华南的海娜,既然已经俗称“指甲花”,可见当时如张祜写的那位艺伎的红色指甲极有可能是用这种海娜染色的,也许当时已经有人在河南附近用特殊方法栽培海娜,或者就是用从华南得来的粉末。可是当时这种给指甲化妆的染料只有艺伎这样追求新奇的人敢于尝试,大部分人并没有跟风,而且这种热带植物可能只在华南小范围传播种植,也无法在北方的户外正常生长,因此北方人对此还不太了解。而在南方,除了用来染指甲,明清时期一些南方女孩喜欢把它簪在头发上,福建仙游人还因为它的花极香而称之为“七里香”。

    可能到南宋的时候,早就知道波斯、阿拉伯人爱染指甲的中国回回女性发现江南乃至北方生长的凤仙花可以代替海娜,加上明矾一样可以染出红指甲来,于是开始尝试,而汉族女性是在元代才逐渐喜欢这种装饰的。尽管凤仙花也可染指甲,但其效果不及海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指甲花,有黄白二色,夏月开,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海娜与凤仙花的植物科属不同,前者属于千屈菜科,后者属于凤仙花科,二者的有效成分则是基本一样的色素。有趣的是,我国南北都可种植凤仙花,在南方一般叫凤仙花、指甲花,而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俗称“海娜”,我怀疑这是西北人受到西亚人影响,看到这种植物能如西亚的海娜一样染色,所以就把本地种的凤仙花也叫“海娜”了——实际上此“海娜”非彼“海娜”。

    后来,指甲油开始出现,它不溶于水,因此可以更好的在指甲上固色,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人普遍接触和使用指甲油后,指甲花也就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却了。但是,散沫(海娜)用于染发和彩绘纹身却依然流行于世,因其相对于化学染发的安全性,海娜粉染发也成为了时下全球各地最为流行的一种健康染发方式并深受人们喜爱。

 

    扫描二维码,下载印度云梳官方手机app,下单可享9.5折优惠,还有多重好礼相赠,了解行业信息,学习专业技术,享受健康生活,尽在云梳官方手机app!

    印度云梳app